專任教師

盧紀邦

建築與環境規劃 / 助理教授

建築與環境規劃 / 助理教授

學歷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 博士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 碩士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 學士

經歷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助理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兼任 助理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 博士後研究員
台南市五條港發展協會 常務理事
台南市五條港發展協會 理事長
台南市YMCA老人照顧服務中心 行政主任
台南市社區營造中心 執行長
Oh Old!  共同創辦人

社區共生與社會實踐研究室

研究主題

建築與環境設計、參與式規劃設計、歷史區域再生、
在地老化與社區共生、青銀共創與社區設計

面對超高齡社會的設計思考與社會實踐

無論是世界趨勢、或是在當代的台灣社會,二戰後的社會穩定發展,嬰兒潮世代的人口紅利之後,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帶動平均餘命的推增,如何因應超高齡社會的衝擊成為當下最重要的課題。時下我們的政府正在思考如何解決當下的議題對策,例如長期照護、健康促進、高齡再就業等,但本研究室著重於未來生活的相對可能性。例如,相對於健康促進活動,如何讓長者能擁有身心靈健全的自主生活;相對於再就業,如何讓長者有機會與其他世代合作,也能解決工作人力不足的課題;相對於長期照護的社福課題,如何讓長者可以安適地在社區繼續生活。
這十年來,從社區營造到社區共生,社區在地老化到青銀共創,透過社會實踐的行動研究,在尋找面對超高齡社會的社會設計解方,從實踐行動過程中,提出對於超高齡社會的未來想像藍圖。

  • 高齡友善環境
    從安全的街道環境,能與鄰居相談的門前騎樓,以及因應高齡需求的空間改造,以及失智友善的社區環境。
  • 跨世代的社會連結
    也就是讓長者自主發展與他者的社會連結。不僅是健康促進,讓長者從身心靈自主的參與學習,轉變服務他人、實現自我價值。另一方面,突破社區在地老化與青年留地創業的隔閡,轉變成跨世代的共學共創,長者再發展的新契機。
  • 社區共生
    透過社區營造與青銀共創,筆者以Active aging的健康、安全、社會參與,有助於延長長者的健康平均餘命,並發展出有助於長者形塑其第三人生意義與價值。從建築設計、科技應用、人性設計等多元建築領域,以及跨專業領域的連結,從社區共生生活圈的社會實踐行動中,發展與培育適合超高齡社會的建築與跨領域協助的專業人才。

計畫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臺南市社區營造輔導計畫」輔導老師
臺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辦理「高齡者身心靈全人發展培力計畫」計畫主持人
臺南市舊城歷史區域文化資產環境整合計畫 共同主持人
臺南東山龍眼土窯文化景觀登錄先期調查研究計畫 共同主持人
科技部大學與地方政府合作推動地方人文發展與跨域治理計畫「共創樂智友善社區:成大屏東縣好厝邊」共同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