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的教育目標為培育建築界的領導人才。大學部設定為建築的通才教育培養廣泛的建築相關知識。研究所設定為建築的專業教育,提供給各領域專才深入探索及學習的平台。研究領域分為建築設計研究、環境與都市規劃、歷史保存、建築結構、建築工程與管理、環境控制等六大領域,教學上以此六大領域相關課程為核心,輔以藝術與通識教育課程,提供足以支持建築設計思考的完整知識系統;研究上理論與實務並重,並致力於推動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本組碩士班以「設計」為核心,建築理論、設計創作、數位工具、數位製造為四大主軸,導入前瞻性研究主題,訓練具有理論思考與動手操作兼具的設計人才,教學特色為設計理論與方法、設計工具、與前瞻實驗操作之結合,不定時導入國際合作交流於課程的實作。
本組進行的設計研究與創作,兼具理論與實務、設計運算與製造、思考與操作並進的模式,「理論與實務」是對當代建築發展的專業批判與分析;「設計運算與製造」則是介入建築設計的邏輯、電腦語言與工具選擇;「思考與操作」則是對於前瞻研究議題的獨立探索能力,設計之創作與研究在本組是兩個獨立但應密切結合的基本能力。
本組課程架構以實驗性之設計創作為核心,尺度從空間、建築、都市、材料、工具、介面設計等實驗性探討,議題涵蓋參數化設計、數位製造、設計運算理論、永續智慧城市、循環經濟、人工智慧、建築資訊模型等跨領域前瞻性議題。
本組碩士班訓練的重心在課程及論文,希望提升學生對環境、都市議題的敏感度,強化實質環境分析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手法與想像 。博士班則以培養都市生活環境相關領域的研究人才為目標,目前以供科技大學或技術學院教師進修為主。
本組除了提供必修課程之外,鼓勵同學選修本系其他組的相關課程,如都市與建築理論專題、都市保存與再生、城郷生態等;也鼓勵同學選修都市計畫、交通管理等系的相關課程,如都市社會學特論、都市計畫體制與開發管制特論、都市發展分析、規劃法令分析等。未來也鼓勵部分同學做規劃論文,一方面使碩士班的研究工作更多元;一方面專力培養處理實質都市設計問題的能力。
目前本組師資關心的重點大致在都市及都市設計的歷史與理論、永續環境經營、都市生態、社區營造、公共領域研究、都市設計管制 、建築及環境計畫。近期研究包括:以行為觀點探討社區活動中心之空間訴求及其使用状況,綠色居住生活科技之研發,地球環境危機時代永續居住環境之設計基準,帆船航行技術對早期台灣土地開發之影響,歷史性區域居住環境特性,台灣製鹽工廠社區及其聚落空間變遷等。專任教師除了前述教學研究之外,也透過專案的審査及各種委員曾參與地方都市設計相關事務,目前三位老師分別擔任台南縣市、高雄縣市都市計畫、都市設計、公共藝術委員會之委員 。
未來除了各研究室積累經驗、凸顯專業方向、回應當前及未來都市設計相關議題之外,將加強團隊內的合作、跨領域合作、學校與社區及地方政府的合作,以及國內、國際交流。
本組原為建築歷史與理論組,其成立乃基於建築歷史與理論之相關研究與建築設計在學科本質上的差異,而於1994 年自設計組分離出來。基本教學目標為培養建築歷史與理論之專業研究人員,提升建築專業者在文化資產保存理論與實務之專業知識,及強化建築歷史、文化資產保存理論與建築設計專業之連結。
之後,鑑於文化資產保存已形成一門專業,於民國2001 年將建築歷史與理論組的名額撥出一半,成立「文化資產保存」組。然於施行一年之後,經由檢討,自2002 年年起將此兩組結合為「建築歷史與保存組」,並延續「建築歷史與理論組」原有的目標。2008 年「建築歷史與保存組」於碩士班與「設計理論與運算組」及「建築與環境規劃組」為「泛設計組」,博士班仍為獨立之「建築歷史與保存組」。2014 年「建築歷史與保存領域」於碩士班與及「設計理論與運算領域」為「設計組」,而在博士班仍為獨立之「建築歷史與保存組」。考量當前建築史論與文化資產保存未來的發展趨勢,2017 年起將「建築歷史與保存領域」獨立設組,成立「建築歷史與文化資產保存組」碩士班與博士班。
本組現階段由孫全文名譽教授、傅朝卿名譽教授、吳秉聲教授、
本組歷年來的研究成果,不論是獨自進行或共同參與的,主要包括有:古蹟及歷史建築之調査研究與修護計畫之研擬、古蹟及歷史建築普査、古蹟修護工程施工記錄、古蹟與歷史建築修復倫理及技術之研究、台灣聚落歷史之研究、歷史街區保存與社區總體營造個案之研究與規劃、台灣日治時期建築歷史之研究、台灣傳統建築歷史之研究等。近年來,研究領域也聚焦在文化資產數位典藏及世界文化遺產維護的議題上。
本組原隸屬於工程組,有鑒於與營建工程、工程管理及結構上的不同,乃於民國七十八年獨立。本組以研究建築結構相關主題及教授結構工程進階知識為主要方向。結構組教學目標在於訓練具有建築修養的結構工程師,及具有結構修養的建築師。每年招收碩士班十名,博士班一至二名。
本組現階段由姚昭智教授、杜怡萱教授、鍾育霖教授三位專任教師指導,並有兼任教師陳純森教授、林凡茹教授等支援教學研究。主要研究主題包括:建築設備與非結構材、鋼筋混凝土建築、加強磚造建築及鋼結構建築之耐震評估與補強,研究觸角亦延伸至木結構、防災、結構體碳排放評估等相關領域。
結構組之研究重視現場調查、大型試驗或現地試驗之實證性,並強調結構理論於建築實務上的應用。本組的教學及研究工作,主要在成大的建築科技大樓及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南部實驗室進行。此二處設有國際級大型結構實驗場,備有萬能試驗機、各尺寸油壓缸大型反力牆及地震模擬台,可提供建築系師生及協助產業界進行靜動態試驗研究使用。
工程組之教學目標為培養具有建築構法系統思維及營建科技之建築專業人才;在教學及研究方面上,主要有建築生產、建築構造與施工、新材料與新工法的開發、營建管理、建築生命週期成本與碳足跡評估及建築再生修復技術等領域。
本組現階段師資由陳震宇副教授、楊詩弘助理教授及葉玉祥助理教授所組成,三位老師除負責主修課程之教學及輔導論文研究工作外,並執行科技部與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及台南市文資局等機構之研究計畫 : 諸如建築物壁面更新工法之研究(A Study on the Renew Construction of Exterior Walls of Office Buildings)、屋頂綠化防水構法之研究(A Study on the Waterproofing System of Green Roof)、複合式立面系統效益分析之研究(Evolution Analysis of the Benefits of Compound Facade Systems on Indoor Environment)、有機接著劑運用於建築外牆新建與改修工程之研究、集合住宅長期修繕與生命週期成本評估、木構造非膠合集成梁的靜曲行為、台灣傳統疊斗式木構造屋架面外與面內方向受力行為之研究等。此外在部分研究計畫中,也會透過建築材料實驗室及成大歸仁校區建置的建築性能實驗群設備來進行相關的合作計畫。
在課程的學習上,除了組上之主修課程外,透過修習其他領域課程來進行跨領域的學習亦是本組常有的研究學習型態。透過專業課程的學習與研究計畫的參與,本組博、碩士班同學除可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外,也可增加對建築構法與建築工程專業實務上的處理能力。
本組的研究領域包括建築物理環境、建築環境控制系統,以及生態規劃等面向。研究課題從室內環境到街區、社區與都市尺度,從室內環境品質到綠色都市與永續生態環境,創造舒適、健康、低碳、節能、生態的建築與都市環境。
本組目前的專任教授包括林憲德教授、林子平教授、
本組教師長年協助推動我國綠建築相關制度,包含綠建築標章、綠建材標章、低碳建築認證等,也積極與德國、日本、美國等地之大學或研究機構進行國際合作研究與交流。本組教師亦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