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劇場手法展演歷史空間? 回顧劇場歷史,十九世紀達到寫實主義的高
峰,鏡框式舞台的鏡框限定觀眾於單一觀看角
度,舞台與觀眾席之間的「第四堵牆」分離了觀
演;直至二十世紀,作者之死、觀者的詮釋被納
入劇場的創作思考之中,並嘗試去除觀演的界線:
劇場是活生生地交流、參與的場域。
歷史如戲。日治時期的木造官舍群如今人去
樓空、草木生意盎然,與廓外高樓矗立、人車喧
開形成強烈的戲劇張力。我以歷史建築為演員,
圍牆或界定、或串聯,內與外、新與舊,並以舞
台顛覆觀看歷史建築群的角度。
策略一:拆除面外牆體。從外望入,猶如一
個個鏡框式舞台。當實體的牆消失,新舊交界的、
無形的第四堵牆便升起。
策略二:維持內牆的原高,使其與歷史建築
保持原有的視線關條;利用下沉四米,置入室內
與室外的劇場,並改造動線的高程,創造與原狀
截然不同的參觀經驗。「牆」具有維持原狀又突
破原狀的雙重意義。
牆體限定體驗歷史建築的單一模式,當舞台
置入之時,這些牆體串聯所有新與舊,創造新的
閱讀方式。「牆」具有既維持又突破原狀的雙重
意義。乍入街區,貌似與日治時期的原狀相同,
中心的劇院如同一漂浮的雲朵,成為古建築的大
背景。